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
2015 2016 左永安顧問 TTQS EMBA ICAP 共通核心職能 專家顧問團 專家學院 中華民國 CMC認證組織 5月26日,全球首次大數據時代峰會,郭董與馬雲、馬化騰、雷軍、Uber執行長卡拉尼克等,背後連結著20億用戶的新一代數位領導人,一同出席,同時投資大數據中心。 曾是台灣之光的hTC這塊招牌,近日掉漆、褪色古有商聖陶朱公提倡「逐十一之利」的商德可口可樂、百事可樂、LV、Levi’s、麥當勞與肯德基,哪個不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同為品牌的Nokia、Ericsson、Motorola、IBM、Compaq、Toshiba、Sony等,怎麼就橘化為枳,如同昨日黃花、難振雄風?

 李學文(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)(中國時報)
曾是台灣之光的hTC這塊招牌,近日掉漆、褪色,讓台灣科技界嘆息不已,品牌與代工誰優誰劣的論戰,勢必再掀一波高潮。只是,台灣科技產業的問題,真的是刀切西瓜分兩邊嗎?過去支持代工與品牌的論述,各有事實,亦各有偏見,趁此時機,真該好好檢視。
拿代工來說,古有商聖陶朱公提倡「逐十一之利」的商德,但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台灣科技產業,有誰能說賺錢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,特別是,所獲之利還不到陶朱公所言之「十一之利」,為何長久要背負產業不創新、不能升級的罵名?
支持代工主張者最常見的論述如下:代工的利潤不見得低於品牌,有時甚至於高過於它;只需服務好To B的需求,不用耗費巨資行銷及包裝品牌,去經營品味難以掌控的To C市場;代工的氣數經常長於品牌,品牌滅了,代工往往還活著。
那麼,代工就完全有益無害嗎?
商業/商業化、物質/物化、代工/代工化,增一字減一字,差之千里。商業、物質、代工等等,都是百工斯為備之每日所需,但加個「化」字,則需受檢驗。問題完全不在代工業之本身,而是台灣各行各業耳濡目染的代工「化」思維,完全視將本求利為唯一目標,特別還是蠅頭小利,看近不看遠,影響所及,從我們的食、衣、住、行,甚至是文創產業,都無一倖免。
那科技品牌迷思呢?可口可樂、百事可樂、LV、Levi’s、麥當勞與肯德基,哪個不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,無論時代如何更迭,他們依舊如故地存在,這是品牌最大的魅力,同時,也正是科技界對品牌最大的迷思,同為品牌的Nokia、Ericsson、Motorola、IBM、Compaq、Toshiba、Sony等,怎麼就橘化為枳,如同昨日黃花、難振雄風?這種弔詭之處,其癥結便在於,一為生活文化品牌,一為科技品牌,特別是在數位匯流時代下的科技品牌。
打從蘋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開始,我們便可說,全球進入了一個數位匯流的新世紀,所謂的數位匯流,其實就是科技全球化、霸權集中化、分流品牌/產品消滅化,在此一期間,關注全球的數位匯流消長,有時,比經營品牌更重要許多,在分流時各領風騷的產品或品牌,諸如上述,不就正因為眛於審時度勢,紛紛落馬,hTC並不是一個特例。
我們來談談它在數位匯流裡的失敗之處。
如果某位股東在hTC在股東大會上請教高層:你們能否用一句話說明hTC在全球數位匯流的定位及戰略?我很好奇其答案為何?其實有多種可能,若一句話都無法說清楚自己定位,旗下徒然擁有TVBS、KKbox、Catchplay 等等數位內容,卻青菜是青菜,水果是水果,端不出營養美味的綜合果汁、開不出數位花朵,那麼,數位匯流對hTC而言,就是個假議題。
在數位匯流的國度裡,最重要的兩個字,其一為「跨」,跨領域、跨平台、不同內容領域跨界、內容型式跨類,
如Apple公司從電腦到mp3到iPhone、iPad、Apple TV,不斷跨出自我。
又如Amazon從線上書店到零售到OTT TV的Operator,其作為驚豔全球!
其二為「融」,
Facebook推出Instant Articles,打造新聞推播新功能,將九大新聞業者的內容,直接透過Facebook系統提供,不啻將新聞業「融入」其中。
我們回頭看看hTC,擁有上述內容,卻不見其融,曾推出flyer平板電腦,卻不感其跨,數位匯流論述蒼白無序,就算是品牌又如何?
我們再看看代工的郭董。
5月26日,全球首次大數據時代峰會,郭董與馬雲、馬化騰、雷軍、Uber執行長卡拉尼克等,背後連結著20億用戶的新一代數位領導人,一同出席,同時投資大數據中心。沒有人可以保證代工的郭董能否成功,但,郭董在數位匯流領域早已提出一條龍、八屏一雲的戰略。
何謂品牌?何謂代工?在匯流年代中的品牌,如無法審時度勢,體會數位匯流的真義又如何?努力躋身數位匯流經濟鏈的最上游、試圖拿到了下一個世代的全球數位經濟話語權,縱使是代工又如何?
台灣爭論多年的品牌或代工之辯可休矣,品牌也好,代工亦罷,能帶給台灣科技及各界一個創新眼界及野心,對台灣的未來,恐怕更有實質意義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