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

2013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-工研院於1973年成立,過去40年,培育出超過70位CEO、育成172家新創公司、累積超過1萬件專利;2011年美國拿了10萬多件專利,台灣只有8,781件,日本更是高達4.6萬件 工研院現階段策略主軸為何 在綠能產業部分,包括研發太陽光電系統、BIPV、電動車、LED照明系統、風力發電、智慧綠建築、智慧電網、溫室氣體減量等科技;生醫部分,則是結合資通訊、電子、光電、精密機械、材料、奈米、生醫等資源,將投入複合醫材、醫療與健康器材、蛋白質新藥等之研發。



工研院轉型 重塑台灣創新力

2013-04-01 01:33 工商時報 【記者袁顥庭/專訪】

     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-工研院於1973年成立,過去40年,培育出超過70位CEO、育成172家新創公司、累積超過1萬件專利;

成功地將研發成果產業化的經驗,更吸引了美國、日本的官方研發單位前來取經。

     在工研院即將邁入「不惑之年」的時刻,董事長蔡清彥、院長徐爵民要進一步推動工研院轉型,以「重塑台灣創新力」為使命,重新擦亮工研院這塊台灣工業推手的金字招牌。以下是記者專訪紀要。

     問:台灣正面臨代工模式的瓶頸,工研院如何協助產業轉型?

     蔡清彥答:

台灣產業分工細緻,生產有效率、製造成本得以降低,但技術含量也低。台灣資訊產業分工模式,主要源自當年Wintel(英特爾加微軟)的個人電腦架構,一連串標準化的零組件,可大量生產,壓低成本。

台灣資訊業受惠Wintel架構,開啟了多項資通訊產品產值全球第一的輝煌年代,但也埋下難以差異化、缺乏特色,利潤偏低的隱憂。如今蘋果以「破壞式創新」開啟了新的營運模式,韓國是快速追隨者,台灣在這一波變化中反而落後。不過台灣有技術實力為後盾,總有一天可以反轉過來。

     推廣研究成果 助產業加速轉型

     工研院過去以技術引進為主,多年累積下來有很多自有技術,而且相當廣泛。

         現在產業發展往往都是跨領域合作,工研院會加強創新前瞻研究,透過各研究單位的跨領域的整合激盪,增加智慧財產權、產生專利,以各種方式,把研究成果推廣出去。

       像是技轉,與產業共同研究開發、將技術與團隊獨立為衍生公司,邀請產業共同注資支持,甚至工研院的人才帶著技術,加入企業的創新研發專案,目前都已經有了類似案例。

     問:工研院現階段策略主軸為何?

     徐爵民答:工研院自成立以來即以多元發展,除半導體外,早已涵蓋能源、機械、材料化工等領域。為配合政府政策,正積極調整研發策略,在綠能、生醫等新興產業投入約50%研發資源、並提高全院系統/軟體/服務方面研發比重至70%,全面推動跨領域之前瞻創新科技研發,以多年來建立的研發平台,強化對產業界及學界合作研發。

     在綠能產業部分,包括研發太陽光電系統、BIPV、電動車、LED照明系統、風力發電、智慧綠建築、智慧電網、溫室氣體減量等科技;生醫部分,則是結合資通訊、電子、光電、精密機械、材料、奈米、生醫等資源,將投入複合醫材、醫療與健康器材、蛋白質新藥等之研發。

     問:核四議題夯,請問工研院在能源技術開發上有什麼成果?

     徐爵民答:工研院有許多前瞻的綠色研發科技,不僅要著重科技研發,更要將綠色理念融入在產品研發、技術創新中及日常工作與生活中,從院內帶頭做起成為低碳院區示範點。例如在院內會議室安裝的:可自動偵測會議室無人使用自動關閉電源的「會議室智慧節能控制」,獲台積電好評率先採用;還有會學習使用者模式動態調整電腦休眠時間的「iSleep智慧休眠軟體」;以及可分析建築耗能並自動進行管理的「iBEMS智慧型建築物能源管理系統」等。

     「透光發電板」則是為獨創具高透光、高發電太陽能板,利用LCD面板背光模組導光概念,將太陽光有效導引至太陽能板兩側之高功率太陽電池模組,節省大量矽晶電池片的成本且高度考量人因需求之高透光性。可廣泛被運用於大樓玻璃帷幕、建材、屋頂或太陽能電廠中,部分應用領域已與暉光日新與奇菱科技進行量產合作開發。

     打造低碳院區 秀綠色節能技術

     工研院現在推動一個「Green Campus」低碳綠色院區建置計畫,以自有院區作為各項新科技的生活實驗場域,目標在2013年(以2010年為基準)省電30%、減碳40%、環境綠覆率超過75%。過去一段時間陸續裝設了太陽能熱水器、路燈全面LED化、全院區智慧電網監控設施,連吃飯都有碳足跡計算;一方面推動節能,一方面也開發技術。

業界看到我們的新技術、新應用就會有興趣來投資;例如奇菱就找上我們合作,共同開發節能玻璃。

     問:台日合作這個議題很夯,怎麼看台日合作的機會與優缺點?

     蔡清彥答:2011年美國拿了10萬多件專利,台灣只有8,781件,日本更是高達4.6萬件
但是日本都是「把錢變成技術」,不像台灣人會「把技術變成錢」。

特別是在311之後,日本人很感謝台灣,兩國的交流也明顯變多。
日本企業在面臨虧損之後,也開始來台取經,學習如何把技術變成錢。

     台灣和日本之間有很高的互補性,日本有技術、有品牌,但是不會壓低成本;
台灣人製造能力強、反應速度快,而且台灣企業對日本、大陸的經營都很深厚。
大陸人反日、日本和韓國之間的競爭性高,所以台日合作勝於日韓、中日合作。

     工研院目前有2個創投基金和日本合作,一個是「台日企業創投基金」,是工研院創新公司(ITIC)與日本三菱日聯投資公司共同投資,提供雙方大型技轉平台,著重投資生技、電動車、能源、文創與農業等6大新興產業。

另一個則是「國富綠景基金」,是由ITIC與日本三井住友海上資本株式會社、瑞穗銀行共同投資,未來投資包括基礎能源技術、能源效率提升、再生能源等新興綠能產業。

     問:工研院目前經營狀況如何?請您分享未來工研院發展的藍圖?

     徐爵民答:工研院收入來源主要有三,

其中半數是憑著科技研發專案向政府申請經費

第二則是知識型服務,有一部份是來自於政府委託的專案

最後一項則是來自工研院的技術移轉、專利收入

   從財報來看,工研院年收入約170億,來自政府科專計劃約80億元,且近十年來此經費並未增加,目前自籌經費比例約一半,這個比例還在提高中;相比中研院經費年年增加,同樣是官方技術、產業推手,待遇卻大不同。

     鼓勵同仁創業 啟動加速器計畫

     與國外相比,據全球總研發經費調查,預估

2013年全球研發經費總額達到1.49兆美元,其中美國佔比最高,達28.3%,其次是大陸14.7%,接下來依序是日本10.8%、德國6.1%、韓國3.9%,而台灣僅1.5%。

與台灣有競爭關係的國家,例如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的研發投入都遠遠多於台灣,分到工研院的預算與國外機構相比更是明顯不足。

     工研院文化在改變,鼓勵、協助同仁創業,同仁也躍躍欲試,希望在工研院帶動下,能夠找回台灣創業精神。

工研院設有產業服務中心、技術移轉中心,總計有1,000多人專門負責產業化。

目前內部還有一個加速器計畫,協助工研院同仁創業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