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何敬熹
商場上,曾流行過「英資退,華資上;華資退,中資上」的說法。九十年代初,主宰香港經濟命脈的英資財團,隨着九七回歸大限降臨,影響力開始下降。此消彼長下,由首富李嘉誠為代表的一眾本地華資財團愈加叱吒風雲。至於「中資上」,到尖沙咀海傍,看看維多利亞港彼岸,從上環到北角一帶的商業大廈天台的企業廣告牌,便懂了。
在華資與中資交替之際,「長和系」主席李嘉誠的影響力可謂十分鞏固,百佳、屈臣氏香港無人不知,港島人用電一定是用港燈(2638)。李嘉誠的挑戰者,卻不是中資財團,而是曾被華資打得節節敗退的英資財團。有一個英資財團,多年前退出眾人目光後休養生息,如今已恢復元氣,更有力與「李氏力場」抗衡。百佳的對手惠康,屈臣氏的勁敵萬寧,甚至「梗有一間喺左近」的7-11,全都屬於它──怡和集團﹙Jardine Matheson﹚。
選擇九七前遷冊並撤銷香港上市地位的怡和,近年低調地「掌控」港人生活的每一部份,與首富李嘉誠的「長和系」一樣,滲透程度可謂無孔不入。
有中環大地主之稱的怡和,在該區坐擁不少貴重物業,包括全港第一幢摩天大樓怡和大廈。(GettyImages)
年賺逾百億元 大中華區佔半
怡和洋行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(William Jardine),19世紀在亞洲從事鴉片貿易生意,賺得第一桶金後,於1832年在廣洲成立渣甸洋行﹙怡和的前身﹚,以發展地產、港口和貿易業務起家,其後不斷壯大,成為香港最大的英資財團,昔日與太古洋行﹙Swire﹚、和記洋行﹙John D Hutchison & Company& Co.﹚及會德豐﹙Wheelock Marden﹚並稱「香港四大洋行」。
享盡香港「地運」逾100年的怡和,最終也敵不過九七回歸的歷史巨輪,毅然於1994年從香港股市除牌,將旗下數家公司遷到新加坡重新上市,是「撤資」香港的表表者。亦因此,與「同鄉」太古集團及滙控不同,怡和漸漸淡出港人的目光。
牛奶國際旗下的惠康,在香港擁有超過280間分店,規模龐大。﹙鄭劍峰攝﹚
不過,怡和的業務重心仍放在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地區。打開集團母公司怡和控股﹙Jardine Matheson﹚2015年報,集團全年收入達到652.7億美元﹙約5,091.1億港元﹚,股東應佔溢利13.6億美元﹙約106.1億港元﹚。其中,53%利潤來自大中華區,40%來自東南亞,餘下來自「祖家」英國及其他地區。
1958年,凱瑟克家族買入渣甸家族手上所有的怡和股份,成為怡和的大股東,現時的掌舵手為班哲明‧凱瑟克(Ben Keswick)(右)。(GettyImages)
中環商業區大地主
目前,怡和控股旗下主要有4家公司,包括怡和策略﹙Jardine Strategic﹚、怡和太平洋(Jardine Pacific ﹚、怡和汽車﹙Jardine Motors﹚及怡和保險顧問﹙Jardine Lloyd Thompson﹚。其中,市值達到334億美元﹙約2,607億港元﹚的怡和策略與香港的關係最為密切,原因是其持股的香港置地﹙Hongkong Land﹚、牛奶國際﹙Dairy Farm﹚、文華東方國際﹙Mandarin Oriental﹚及怡和合發﹙Jardine Cycle & Carriage﹚在香港擁有不少知名子公司及品牌。
以香港置地為例,主力物業投資業務,去年核心利潤達到9.04億美元﹙約70.5億港元﹚;旗下物業分布在東南亞,當中有不少貴重物業位於香港中環商業區,包括交易廣場、怡和大廈、置地廣場、歷山大廈、遮打大廈及太子大廈等,總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,佔香港置地物業組合的
威廉渣甸(William Jardine)是怡和洋行的創辦人之一,19 世紀在中國從事鴉片貿易,賺得第一桶金。(網上圖片)
56%。
怡和系在中環擁有多幢貴重建築物,包括置地廣場。﹙鄭劍峰攝﹚
至於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牛奶國際,去年收入179億美元﹙約1,396.2億港元﹚,利潤4.24億美元﹙約33.1億港元﹚,在香港經營的業務覆蓋食品、健康美容、家品及餐飲,包括︰惠康、7-11、萬寧、宜家及美心等。
以下全都是怡和系在香港經營的公司及品牌,你又是否知道他們屬於怡和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