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

2020 04 03 左永安顧問 在全球化競爭下,企業紛紛跨出台灣進行併購,併購目的不外是切入新市場/客戶、取得關鍵技術/產品、擴大經濟規模等。跨國併購風險及複雜度高出許多,在國情、文化、法規、市場皆與國內有顯著差異下,許多企業現在也紛紛要求進行商業(commercial DD)、營運(operation DD)及人事盡職調查(HR DD)。


 
在全球化競爭下,企業紛紛跨出台灣進行併購,併購目的不外是切入新市場/客戶、取得關鍵技術/產品、擴大經濟規模等。

近年除了鴻海併購夏普外,其他台灣企業也紛紛在海外積極進行併購,交易金額更屢屢創下產業紀錄,諸如統一以七十億元併購韓國熊津飲料公司、台泥投資三四○億元與土耳其集團OYAK共組合資公司等。

然而,多項國外研究皆顯示,為數不少之併購最終皆以失敗收場。併購本身就充滿諸多風險,跨國併購風險及複雜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,如何在併購前降低交易風險是重要課題。

以銀行業為例,國際會計準則針對放款減損評估,明確規範需以「預期信用損失模式」推估可能減損。

信用損失模式涉及許多假設,當部分國家金管單位未明確規範,或併購標的公司減損系統建置未完善,既有模式計算出的減損數據,極可能失真。
台灣金融業在併購後若採用較嚴謹的「預期信用損失模式」,恐將因此產生鉅額減損損失。

隨著台灣併購風氣成熟,許多企業在併購時皆會主動進行財務、稅務及法律盡職調查就潛在風險進行評估。然而跨國併購風險及複雜度高出許多,在國情、文化、法規、市場皆與國內有顯著差異下,許多企業現在也紛紛要求進行商業(commercial DD)、營運(operation DD)及人事盡職調查(HR DD)。

相關風險若未於交易前發現,並在合約中進行保護,台灣公司將可能在交易後面臨相關行政裁罰。

另外,除有效降低可能交易風險,許多企業也將注意力放在未來如何創造價值,因此愈來愈多企業也同時開始關注交易後的整合。

因應資金回台等國際趨勢,在這次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決策中,台商企業、高資產個人都需要採取整體多面向的經營策略,包括收購業務或出售業務等併購策略、升級轉型或是配置個人財富。

(記者程士華採訪整理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