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人資少發一封郵件,竟可能要讓公司多花70億?別讓被拒絕的人,成為你的敵人
2019.03.19《商業周刊》劉潤
圖/Dreamstime
今天就到這裡,請回去等消息吧。
我們公司的實習生蕉皮說,這是他之前面試經歷中最常聽見的一句話,也是讓他又愛又恨的一句話。
愛是有機會加入心儀的公司,還有希望;恨是聽到這句話之後,就一直傻傻地等消息,然後,就再也沒有然後了……
我和他說,這可能是世界上最讓人動心的一句話,也是能讓人直接死心的一句話。
HR同理心
我記得有一次,某家公司人力資源部的HR,在網上發布了一條微博,無非是在說「這屆年輕人不行」。
現在的孩子們,真是不懂事,通知你來面試,結果最後不來了,我們從上午一直等到下午。
不來就不來吧,連個電話也不打,也不懂得道歉,真是沒有禮貌。
這些孩子們難道不知道,這個時代信任是最重要的資產嗎?
說的很有道理,很多人都紛紛跟帖,轉發評論,說現在的孩子們,真不懂事……
後來我一時興起,手沒忍住,在下面回覆了一句:
當年你讓面試者回去等消息,那你告訴他們消息了嗎?
在公司招聘中,往往是面試了10 個人,只錄用1個人,最後也只通知這1個人。剩下的9個人,不管了,不了了之……
說好的回去等消息,怎麼就沒消息了呢?看來,肯定是「這屆HR不行」。
這9個正在等你消息的人,說不定是遺珠,是被漏掉的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。
如果因為沒有回覆消息,就失去了有潛力的應聘者,那是公司的巨大損失。更糟糕的是,如果因此心懷嫉恨,那他們甚至會成為你以後的敵人。
Spotify創辦人的故事
這不是在開玩笑,也不是在危言聳聽,有一個人,就讓谷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。這個人是丹尼爾·艾克(Daniel EK)。
丹尼爾在16歲時就去谷歌面試了,那時谷歌沒要他,也沒有給他任何消息,他的經歷,可能和你遭受過的一模一樣。
失望和憤怒的丹尼爾,留下了這樣一句話:總有一天,我會給他們點顏色看看!
好大的口氣!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,到底想做什麼,竟然想給谷歌一點顏色看看?
2013年,丹尼爾做了一個著名的音樂網站——Spotify,名聲大噪,當時估值大約30億美元。
谷歌聞風而動,打算收購這家公司,當然谷歌並不知道,這個丹尼爾是曾經被他們拒掉的人;谷歌更不知道,丹尼爾早在多年之前,就和自己結下了解不開的樑子……
丹尼爾說:
別人想來收購,30億美元,你谷歌想來收購,那就是100億美元。
就是這一點顏色,讓谷歌要多花3倍的溢價來買下這家公司,谷歌最後無法接受,也就沒能買下Spotify。
谷歌當然不會想到,這件讓自己捶足頓胸的大事,竟然是因為多年前的那件小事。
所以,要尊重那些被拒掉的人,哪怕他們不合適,也要真誠友善地發一封郵件,謝謝別人來參加你的面試。
否則,你可能在無意間,就培養了一個新的敵人。
懂得拒絕別人很重要
因為不知道怎樣拒絕別人,處理不好類似的情況,導致別人怨恨在心的例子,還有很多很多,尤其在我們這個「人情社會」。
比如說,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應聘,朋友想安排自己家的孩子進入你的公司,怎麼辦?
稍有不慎,那可是兩頭不討好,裡外不是人。
我還在微軟上班的時候,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:
潤總,我兒子今年正好大學畢業,你看這樣,能不能在微軟幫他安排個工作啊?
然後,這個「朋友」可能還會從口袋裡摸出一個紅包,想要塞到你的手裡。
我當時的表情,肯定是禮貌又不失尷尬的微笑……抬頭看天,看見了一朵飄過的雲,叫不知所云。
你肯定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,怎麼辦?怎麼辦?
微軟靠SOP解決
這個人情難題,在微軟,居然是靠流程解決的。
第一步,感謝
太好了!感謝你那麼尊重我們公司,我們特別需要人才,發自內心的感謝。你願意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推薦到我們公司,真是我們的榮幸。感謝!
別覺得我虛偽,我的感謝真的是發自內心的。
微軟有政策,如果我作為推薦人,推薦了一個好的人才,被錄用了,微軟會給我發獎金的。推薦一個普通員工,獎勵4000塊;推薦高級員工,12000塊,都夠我們吃好幾頓火鍋了!
第二步,幫助
既然無法拒絕,那就真誠地幫助別人吧。你可以這樣幫助你的朋友:
你兒子想要工作的這個職位,我幫你看了一下,他的直屬老闆是某某人,通過我的內推,他可以不用參加筆試,直接參加面試,這是我能給到的最大的面子。
除了人情關照,還可以給一些面試的建議:
我還可以和你的兒子分享面試的經驗,題目邏輯為什麼是這樣的、為什麼會考察這個知識點,幫他做好準備,面試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表現。
第三步,反饋
假如最後很遺憾,沒有通過面試,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反饋。
很抱歉啊,沒有通過面試。不過我找到了當時負責面試的同事,請他為你兒子寫了幾句話,作為面試的私人反饋。
上面寫了他面試的時候,哪些方面表現得好,能力突出,也寫了哪些方面還有不足,在未來需要繼續提高。
那假如通過了呢,那很好啊,就按照之前說好的,一起開心地吃火鍋去吧!
為什麼很多創業公司的老闆,總是沒辦法拒絕自己的朋友,不得不把他們的兒女塞進自己的公司,那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流程。
而且公司裡面的每一個人,都清楚地知道,一個人能不能進入公司,不是規章制度決定的,是老闆決定的。
老闆們就是這樣,把自己置入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。
如果不用流程和制度,來約束隨意和權力,那拒不掉的人,就會成為公司裡的害蟲;拒掉的人,就會成為公司的敵人。
最後的話
一句「今天就到這裡,請回去等消息吧」,可能就讓一個年輕人死心;谷歌沒有回一封郵件,可能在未來就要多花70億美元去收購一家公司;在「人情社會」裡不通人情地拒絕別人,可能就要被怨念一輩子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,懂不懂拒絕別人,如何拒絕別人,能看出一個人的大小,能分辨一家公司的大小。
這個大小,不是年齡,不是規模,是格局。
千萬別讓被拒掉的人,成為你的敵人。
拒絕別人,是邊界、是本分;得體地拒絕別人,是同理心,更是分寸。
劉潤
潤米諮詢董事長,網路轉型專家,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——「得到」專欄《劉潤•5分鐘商學院》創始人。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,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,海爾、百度、恆基、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。
工作、公益之外,愛好旅行,徒步戈壁,環騎青海湖,到達珠峰大本營,登上南極大陸,抵達北極點,探訪達爾文島,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。
著有《2012,買張船票去南極》、《人生,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:從微軟到北極點》《互聯網+》、《互聯網+戰略篇:傳統企業,互聯網在踢門》、《趨勢紅利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